什么造成了我们的独特性呢?的确,我读过很多书,说我们是环境的产物,但我们同时也是我们每天自己的所作所为塑造了现在的我们。 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线登录,登录到我们的电脑,登录到我们的邮箱,诸如此类的东西。 我们对这些东西是有很大自主权的,因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选择我们的用户名,我们的邮件地址(除非是所在公司的邮件,有自己的命名系统,比如名.姓),还有密码! 我一直都用我的用户名和密码来激励我自己。我不想把我的密码公诸于众,但事实上,每次我登陆到我的电脑时,他们总是会让我会心一笑,或者沉思片刻。 我上一个笔记本电脑,我把我的windows用户名从“Admin”改为Crazy!哈哈,对了,每次在我旁边的人,不管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咖啡厅里,总会对此有所反应。并且我的登陆密码总是让我想得更多! 你每次登陆的时候都是清醒的,对吗?你的眼球顶着屏幕,点击它,让后输入你的密码。这的的确确让我记起我在为什么而工作。这让我发自内心的充满动力。 我在想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其实会内嵌到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潜意识,若干时间之后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名字对培养自信还起到了某种作用。大家拿名字开玩笑,把名字翻来覆去,解读我们的名,姓,还有这二者的整体。我的确觉得一个名字会对我们长大成为什么杨的人有影响。我只是想知道究竟是名字本身的寓意还是因为周围人的影响给了名字这种力量。当然了,我们往往会允许别人对我们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决定我们的“命运”。可悲,但却事实如此 好了,我会一直用激励人心的用户名和密码,只希望现在没人能破译我的密码,干杯! (点击此链接查看原文)
欢迎来到菲律宾——这个周末我觉得自己像个本地人
嘿,我正在努力使自己深入到文化的内部,学习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做到了极致。Marie, Jennifer, Analou和我自己这个周末去了八打雁(Batangas)。星期五的晚班结束,我们早上7点左右出发。轻装上阵,把泳衣也带上,多么激动人心啊! 不幸的是,我们上错了车,之后就不得不转了四次公共汽车/吉普尼,然后又是三轮车,最后终于走上了正道……这个国家基础设施的分散和残缺真让我目瞪口呆。大概中午的时候到了“景点”……我们都已经筋疲力竭,于是小睡片刻。 说到与世隔绝,这真是空空如也。我是说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有景点厨房有东西能给我吃,这里也没有无线上网。我的手机的GPRS甚至不能联系卫星。由于台风刚过,他们就建议我们至少两个星期后再去海滨因为海岸上有不少冲上岸的“rubbage”——这是肯定的。不过我们点了篝火,和员工聚会(因为那里一直没有别的游客!) 水牛在我身边闲庭信步,我觉得我非得和这的一头拍张照不可。只是有点吃惊,人们竟然只需要这么少的东西就可以生活下去。有些人从下生就没离开过这里。这里就是他们知道的全部。小鸡在靠近海的地方咯咯叫着,每天除了寻觅各种各样的鱼再不用想任何事,只享受它悠然的生活。 突然,下起雨来了。来势急促而凶猛。每个人都赶快跑回自己的小屋里避雨。我最爱在暴风雨里睡觉了,所以一点问题也没有……我睡得像个婴儿(加上我已经筋疲力竭了),第二天早上醒了。 早饭过后,我们就上路了。另一个我们新办公室的员工,Louie,在圣克鲁斯(Laguna),我们说好到他那里吃午饭。经过比先前还人摸不到头脑的指路,一些额外的吉普尼,还有几场新下的雨之后,我们大概3小时之后终于到了Louie在圣克鲁斯省(Laguna)卡兰巴(Calamba)市的家。很可爱的房子。他有一个很和气的妻子和一个很漂亮的襁褓中的女孩。他女儿第一次看见一个白人。她一看到我立刻就哭了起来……嘿……一般情况下婴儿看见我的冒傻气的脸都会笑起来……但这个小姑娘看见我去嚎啕大哭。也许我通常滑稽的鬼脸和搞笑的怪声吓到她了。 我们计划在那里只带几个小时,然后晚上我们就赶回马尼拉参加Marie的哥哥的生日聚会。她们家为我准备了特备的晚宴……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他们就想让我试试一些东西。但是我们从没成功过。我们在Louie家里待了一晚上……晚上9点走实在太晚了……也太黑了。我坚持要走,这时Louie插话了: 我觉得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你,一个白人,晚上和3个醉酒的(在他家客厅里,用电视机唱卡拉OK的时候喝了点酒,所以有点头晕)菲律宾女孩一起去公交车站,Louie说。我想我得承认我连在这个国家的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而且菲律宾晚上也挺吓人的……所以我不能保证我能在这个陌生的国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这么拥挤的站台上,还能保护好这些女生! …
这个世界上的资源和钱够不够呢?
在菲律宾读世界新闻,看着从车窗伸出来的人们极力游说来赚1比索(45比索等于1美元,知道多少钱了吧)——拉一个顾客到吉普尼(类似于公共汽车)的提成。我又读到另一条新闻: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狗提供冰淇淋贩卖车在英国出现。 这个红,白,蓝相间的卡车,名叫“K99”用盘子(或者甜筒)盛上一系列狗狗喜欢的口味的冰淇淋,比如“狗吃猪世界”,这是由腊肉和鸡肉混合而成的。还有这款经典的“狗狗脆脆饼”,这是香子兰的冰淇淋和狗粮混搭而成的。 这个贩卖车还会在公园里提供“宠物派对” “天这么热,我们想狗也应该和所有人一样的拥有享受清凉美食的权利。”活动组织者Sally Bezant如是说。 为什么这个世界竟然需要给狗准备的冰淇淋贩卖车,而另一些人却在挨饿……这真让人吃惊…… 这又使我想到了“世界是平的”理论,富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互联网和科技进步打碎了原有的经济、政治、地里和文化藩篱,这样就使地球村上的所有人都有拥有平等的机会。但是古怪是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比如这个给狗的冰淇淋贩卖车……让我大跌眼镜……我想这个可能还是会间接回到经济系统中的……制造业,服务业,等等。但是他们就不能想出别的办法来利用他们的投资和储蓄吗…… 的确,我们怎样用自己的钱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人明明知道世界上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我想知道他们如果更加意识到,更加了解到,更加体验到别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会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用在不同的用途上。 我在世界各地都待过,美国,亚洲,欧洲……我的眼睛总是因为吃惊而睁得圆圆的……我对人生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不管我最后定居何处,在哪里度过余生,我会珍惜我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浪费”我的钱在华而不实的东西上,比如狗狗冰淇淋贩卖车。 回应帖子标题——世界上有没有足够的钱来既支持狗狗冰淇淋贩卖车,同时又让饥肠辘辘的孩子们能填饱肚子?是自然资源吗?究竟是不是一国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木材,矿产,黄金,还是它所能控制的,来决定某国的居民是否应该拥有某种基础设施?这真让我想了许久。但愿,每个人,只要他还活着,都有公平的机会……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这几乎没什么可能性。 …
生命何其脆弱——18岁工厂工人跳楼自尽
和Lammy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说富士康又出了一起自杀事件(是的,就是那家生产优质apple iphone 4和ipad的的工厂)。这次是一个18岁的实习生,不是在深圳市的,而是在一个更内陆的城市 我不想对这件事再说太多,我以前为双方都发过帖子—— a)从工厂工人一方,被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在工厂同事面前就因为做得慢而丢人现眼,工厂的工人为不断上涨的生活费而举行罢工 b)从工厂管理层的一方,生产经理们受到保持低廉成本和外企不断上涨的工资的巨大压力(就像我一样)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很非常有趣的过渡。它必须从从事“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过渡到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端用户”的产品线。中国政府正在极力缓解这个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它不仅面对着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货币压力,而且面对着高通胀的风险和食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矛盾。 但是这些关于自杀的事情还是让人黯然神伤。这是无可估量的损失……没人想看到这样的不幸发生。这是来自客户的(那些做买家的公司),投资者的,和消费者的(嘿,我可不想iphone涨价)压力,传导到管理层,最终转嫁到工厂工人身上的结果……他们被迫加班加点,或是为提高效率而精疲力竭…… 所以我和Lammy就为这个聊了很久…… 人会不会生来就为了让他们的家人更好过而自杀呢?哇……Lammy让我对这个问题想了好多……这个终极的牺牲……你死了,工厂就给你的家人一笔客观的抚恤金……那样的话这个工人的家属就有足够的钱送他的孩子上学,送他的兄弟姐妹上学。这样,就可以用引爆流行理论来解释了……也许这些自杀有以下后果: …
像马尼拉人一样过日子
我的好哥们James Song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想起了我,又把它转发给了我——我确信这个十分适合我时下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那是关于拥有我们真心想要的东西的。不是关于个人的得失。 我刚刚给自己拍了张快照,我现在到处转悠穿的是从菲律宾2美元人字拖(折合100比索),在中国和朋友一起买的5美元的沙滩裤——还有我在美国买的那条旧的无袖背心。我很享受,我很放松,我很悠哉。把照片丢到twitter上去,回复邮件,计划我的工作。 James得到的邮件是这样的——(注释——这可不是写给我的,哈哈)我从来没找到机会买下面提到的所有这些“破烂”: 下面就是我想说的…… 我刚刚把我个人的财物卖光(或者送人) 不久前我的生活由一个六居室(很多房间我还从没去过) 五辆车构成。是的,五辆车。我是个汽车人,我只能这么说。 我已经实现了别人眼中的“美国梦”,我有大房子,还有所有那些玩意。 兰博基尼,法拉利,宝马,一堆劳力士,一柜子贵重的衣服,一屋子妙极的家具 …
深入菲律宾文化——能不能去棉兰老岛呢?
回到菲律宾有几天了。在首都马尼拉,我们一直在忙的草创的办公室所在的城市。昨天(星期天)Marie邀请我跟她陪她的家里人去生态公园,一个很受欢迎的带公共泳池和野餐区域的公园。公园建在树林深处,颇有热带风情。不过看到那个游泳池就感觉又回到了美国 旁注——到这的路上,我了解到我的名字,Michael——被简写成KILL(译者注:意为杀,其实更应该是Kell)——只留下我名字的后半部分……好玩吧! 我见到了Marie的姑姑和三个兄弟。他们从老家棉兰老岛来马尼拉(在菲律宾北部)探亲。在我越来越深地“潜入”菲律宾文化的时候,我越来越强的感觉到他们的文化是多么彼此不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政策,自己的主要宗教信仰。比如,在我待的地方,主要是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但在菲律宾南部,在棉兰老岛,主要是穆斯林教。还有,棉兰老岛那边还有很多部落战争,很多关于外国人(白人,但是连非棉兰老岛的菲律宾人也自身难保)失踪/被绑架,或者被谋杀的报道。棉兰老岛对外人(白人)有有一种嫉妒/仇恨的情绪。这些人压迫着他们,掠夺着他们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目的是为了自己祖国或人们的利益,而不是当地的百姓。 Marie的兄弟们昨天也再那,我就开玩笑说要是我和他们一起回去,我一准没命了。我说我应该买件T恤,上面写着“我不仅自己一文不名,老家也不会有人为我赎身”。其中一个大哥,那个几个人中较“强壮”的告诉我说我要是跟他去那,我一点事儿也不会有。我的确听过这个风景旖旎的地方,那里纯净而迷人。他们告诉我我不妨去射击场一展拳脚,练练RPG啊,ak47步枪啊,45毫米手枪啊,随便我挑。作为一个“爱冒险”的(或者爱犯傻的,看你怎么说)美国游客,我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把这个贴在我facebook上的时候,我收到了多达一吨重的反馈,全都说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比如下面的这些: Michael Michelini刚刚被邀请去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穆斯林地区做一番旅行,这里绑架杀害了很多白人……他们说他们会保护我的……还会教我怎样用枪 正在想要不要去呢……要不要去呢……?? 17小时前·评论·喜欢/不喜欢 查看评论(24)隐藏评论(24) Troop …
拥抱文化差异——不要拒绝——电影《世界是平的》
在菲律宾我把星期六晚上花在看一部名叫“世界是平的”的电影上,这部电影在国内非常热。虽然我从没去过印度,但是我在德意志银行的时候确实有点沮丧,因为我错失了这个机会!那是在纽约,我当时在前台工作,我的经理就过来问我要不要到印度去训练后台客服,如何更好地协助前台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一笑置之……我当时还考虑过来的……但最后我还是拒绝了,因为我听说到时候得接种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牛痘疫苗(要种在肚脐眼上!)——而且我觉得呆在纽约更好,可以增长经验。 没人不恨印度的外包。我2002年开始工作——2003年在纽约的整个部门就开始蒸发了……美国的员工要训练来纽约/新泽西的印度人,使他们熟悉工作。 我,一个毕业生训练计划的新员工,很确定我的饭碗是安全的……我的工作就是管理外包队伍,协助一些在交前台部和印度的后台办公室之间的沟通工作。我记得见过四五十岁的员工在那吓得要死,因为他们的部门就是下一个。我当时是在中台工作的,所以我夹在交易销售部门和管理股票证券组合的后台部门之间。 当时在IT部也有我的朋友,他们已经学会管理他们的印度外包队伍了。一个美国的IT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就管理一队印度程序员为他们的金融市场开发交易平台 绝对是一段经历……一段疯狂的经历。意识到我们必学学会在这个世界“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看看这个在工业,在商业的趋势吧,该如何定位自己以保持自己的价值。 现在回到今晚的电影的主题上来——“世界是平的”是关于一个美国呼叫中心的经理的,他的美国呼叫中心被外包给印度了,他必须训练管理他的员工,直到他们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对他的经历有点同感,我在菲律宾的时候,我也试着训练和组织当地的队伍来更好的管理系统的流量。这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而且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印度(或菲律宾)的员工学习了解美国的文化,公司的管理者也要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 有一次,我得说我是“世界是平的”理论的忠实拥护者。特别是这些菲律宾人,英语差不多是标准的,人又善良又温和(几乎太温和了……因为我是一个有点“粗鲁”的美国人,没多少耐心)而且他们渴望工作。他们要机会,要工作,要学习和成长! 我很想知道这个世界50到100年后的样子。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更好的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科技在发展,世界在更好的沟通……我不断为被科技带来的虚拟办公室感到吃惊,它能更好的管理时间、数据、密码——它使“世界办公室”的梦想更加贴近现实。 但是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和尊重文化,无论它是来自地球上的那个角落。把心门打开,勇于尝试新事物…… …
自我鼓舞与登陆马尼拉
昨天深夜到了马尼拉(我飞的时候没遇见台风,所以我安安全全地到了!),仅仅晚点了一个小时。我每天到这来的时候,我总是把能带的行李全带上,只要不超过免费重量(15公斤)。做这事的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快成菲律宾人了。当我在香港机场入境的时候看见那么多菲律宾人,带着大纸板箱,里面塞满他们从中国大陆或者香港买的货物,差点就要过免费标准。我每次到菲律宾也“走私”电子产品和附件——它们在菲律宾被课以重税,而在中国是这么便宜……每次都把尽可能多的东西带上可真是疯狂。这次我带了两个笔记本和两个显示器(为了用二重显示器) 不管怎么说,等飞机的时候,一个比我大一些的菲律宾人,Fernando和我搭上了话。 他又开心又激动, 他说这还是一个秘密,但是他原意和我分享—— 他得了彩票——南非银行商业开发部发邮件给他告诉她他非常幸运的成为他们的一个计划的获奖者,而这个计划将给他提供1百万美元来发展他的商业计划。他当时是在网上申请的,并且说他是被南非政府选中获得这一百万美元的获奖者中的一个…… …… 我真心希望这是真的,他这么开心这么激动,但是他打印出来的gmail邮件却让我真的有点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合法的。实际上有点让人揪心,这些骗子们每一天也许都在戏弄着像他这样的人……他在跟我谈论他打算开的生意,还有今后的生活将有多么美好,还有他终于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在飞机上,我一直在给自己鼓劲……最近几天和新租户的讨价还价,把东西搬到好几个地方,这些都使我筋疲力竭……不用说你也知道,我还在做我的主业——电子商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大部分的邮件都是客服和客户发来的,要求各种各样复杂的改进…… 但是这张“餐巾背面”自我宣言让我回想起了另一段在飞机上渡过的、激励人心的旅程。我想大概是因为你是在飞机上,在半空中,在一种过渡的感觉中。从一个地方这样快的转移到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这很赶。但这也让我热血沸腾。 …
当网友死了或是人间蒸发
我昨天和Raine Liu待了一会,她正着手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主要经营电子配件。她帮我把东西从一个办公室挪到另一个(幸好她有辆车)办公室+修改我的互联网并且把一些产品发往美国——她提到了关于她“美国网友”事。不是……这可不是网上约会一类的事……当在网上做生意的时候,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本该联系工厂的事情往往是通过skype或MSN聊天完成的——把你加为好友,即使生意还没做过,这两个人也许相互感兴趣所以一直保持联络。把关系搞好,不时联系一下,也学什么时候就有用了,是不是?所以Raine和这位比她年长一些的美国商人的联络保持了好几年,而且还挺频繁的。 闲话少说,她说对方是一位年长些的很成功的新泽西商人。她把他的网站给我看了(但我要保密),并且请问打听一下他是否建在……问我在美国是不是有数据库或者什么系统能查到,还问电子邮件被废弃的人是不是意味着他去世了或者失踪了或者住院了…… 她说他是一个很风趣的男人,并且总是和她聊些关于生活,生意和文化方面的话题。她最近几个月都没有他的任何音信了——寄出了几封电子邮件,用他给的地址,但结果总是从服务器来的“地址不存在”的系统退信。 Raine问我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确认他是否还好。她真的有点担心了,说那人已经上了岁数,时不时要去医院一趟。她说她很想打电话到他工作的公司去问问,这是在她和我聊过之后产生的想法,因为我没办法凭借电子邮件地址或者聊天用ID判断一个美国人是不是还活着。 这有点感伤,但也发人深思…… 所以我就问她在中国一个人死掉了会有什么后果,她说那样的话他的聊天用ID还有电子邮件会被停用,所有的信息会被删除。不确定是否真的如她所说,或者在美国是不是有类似的法律。还有,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他的facebook、twitter、linkedin帐户又将怎样呢? 我倒是记得有一个高中学生的MySpace帐户。他被一个醉驾的司机撞死了。那个帐户还是激活着的,你还能看见他的朋友们留言给他……诉说他们的思念,追忆过去的时光。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网上“笔友”,叫Tish,爱荷华州的。这真是太棒了,因为我可以我们是年岁相仿,境况类似,正可以相互帮忙出谋划策讨论各种社交上的问题,而不用担心在同学和朋友间产生闲话。她的确告和我说过几次,把她的联系方式告诉我父母……这样如果我不在人世了,就让我家人通知她。有点疯狂是不是?事实上我现在还和Tish有联系,几年前我还到爱荷华州去参加她的婚礼……和Scott开车横跨美国的时候还在她家停了一下。 无论如何,我想把我的这种感觉,这种思想分享出来——我们必须要好好欣赏我们或者的每一天……珍惜朋友,和经历的每个小时每一天…… …
在中国把事情了结
当我正在为星期四出发的旅行焦头烂额的时候,跟以前一样,总有一些事情突如其来,出其不意……早上租给我办公室的房地产代理商打电话来,他讲的是汉语(所以我不得不把电话给我的朋友Raine)——原来是打电话要钱的——他说他知道我把自己的办公室转租出去了,我得给他一笔费用,威胁这威胁那的。我是从Raine那听到这些的……我当时就想发飙。我这几天没日没夜的忙,简直像个工作狂,打点行囊,落实事情,联系要找的人……我不想让别人再给我施压……所以我准备好要好好干一仗……新房客已经入住了,他也打给我。思考,迈克,思考。“我怎么能找到出路改变现状呢……”嗯。屏住呼吸,别发飙……你做得到的。于是我打给那些可能知道内情的人,Jojo告诉我说今天那个房地产代理商也打给她了,就在上午早些时候。她表现得就像是她不知道怎么回事,告诉代理商她已经不在Shadstone工作,她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猜猜看为什么那个代理商会之后打给我。难道邻居说什么了吗,多事的人可能会的。要不妒忌的人也会的。不管怎么说,开车到那个地方(好在Raine有车!),收集了相关信息,我告诉新房客这个代理正想从我身上要钱,也许也会找他要,我把这些告诉给他。然后真相大白,我已经和这个房客有了交情,我不想把房子租给我不认识不了解的人。所以基本上我出国的时间里他在管理办公室。是的,这就是事情的经过。其实我并不是转租或是什么和法律相关的事——只不过是我不在的时候一个朋友在照管我的办公室。 这就是了,中国特色。把事情了结了,Raine告诉我别着急,别心烦,车到山前必有路。我想当初到中国来有些事没作对……不重视关系,试图合同解决一切问题。 我把这张Shenzhen Standard News通讯社的Marshall发给我的照片放在这。这地方离我在深圳的办公室只有十五分钟的路。它把7-11彻彻底底的赶走了……只不过是7-8战胜了7-11 终于搞定了,嗯,太好了……看着在它周围的人们,吃烧烤,过日子。 我把这个话题转租风波放在同一个帖子里,因为这涉及到关系。这是基于人们的选择。我肯定一定有人有理由说明这没什么,和7-11毕竟从牌子上还是不一样的……但是上帝啊……这么像。我和Marshall都觉得这个很搞笑。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我不说名字的人的。他说他想开一家咖啡厅,但是不知道怎么运营一个咖啡厅。于是他立刻想到让一个朋友在一家咖啡厅里找份工作,在那干上一年,了解了怎么开咖啡厅之后就走人开自己的去…… 这就是经营一个服务性的生意这么难的症结啊。我是说,这这事在世界各地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在中国简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了。学技术,拿薪水,学了该学的之后就走人。但是这很现实。这就是中国——现实的,过程导向的,就这么完了,完全不谈感情——这是生意 不管怎么说,分享了一下今天的想法……又是中国的新一天了 …